找到相关内容28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——以禅、丹道与密为主

    神”、“练神还虚”、“练虚合道”[19],至于“三花聚顶”、“五气朝元”[20]。“小周天”注重在从炼精而化气,至于“大周天”,则注重在从气到神,神又影响到精。成为互相循环,交互为用的关系。如:“神全...

    熊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2888955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批注

    ”、“爱”缘“取”、“取”缘“有”、“有”缘“生”、“生”缘“老死”。言生灭无常,有起有尽,尽而复起,起而复尽,循环不已也。兹列表于左:   十二因缘还灭门,谓“无明”灭则“行”灭,“行”灭则“识”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3889013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

    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。感召果报的为因,缘是牵连的意思。这十二件事,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循环不息的因果。   “无明”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,又叫一念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4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2)

    寂灭是无为。   第八识、七识、六识、五识四种:指外面的环境由见闻觉知印相在第八识里面,内七识、六识、前五识,是由印相在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发挥出来。八识、七识、六识、前五识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循环往来的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6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2)

    也,此十二支包括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,“无明”乃指一念无明,非无始无明也,亦曰一念妄动性,因不觉起了念头,遂生出种种烦恼,造出种种善业恶业,谓之“行”,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,“识”是...   参禅错认无明窠臼为佛性如周濂溪之太极图说   宋儒理学开山祖周濂溪太极图说,乃以道“先无后有”为基础,配以易阴阳互行之理,以说明宇宙万物化生循环返复之体系者也,“无极而太极”者,盖与老子之“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9.html
  • 月溪法师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

    爱”、“爱”缘“取”、“取”缘“有”、“有”缘“生”、“生”缘“老死”。言生灭无常,有起有尽,尽而复起,起而复尽,循环不已也。兹列表于左:   十二因缘还灭门,谓“无明”灭则“行”灭,“行”灭则“识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589263.html
  • 有关生死之超常现象的科学解释及佛法解释

    不能毁灭的。世界上一直有定量的生命存在,而这个量是永远不变的。   他认为生命单位由亿兆光电实体组成,人死时实体进入太空,进入另一肉体而循环。一些前苏联科学家研究了脱体经验后认为:心灵可能是能量的一个...

    陈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4589269.html
  •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

    初期佛教之“我”论〉,《中华佛学学报》第16期,2003,07。   12.王邦雄,<中庸的思想体系>,《鹅湖月刊》第4期,1984,04。   13.王隆升,〈周易经传的循环观──以反复往来为...

    罗元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490700.html
  • 东亚与和合——儒释道的一种诠释

    二”、“三”、“多”都是被限   定的,不是自由的;是封闭的循环,不是开放的流行。据此,中西传统辩证法可概括为“求   一法”。   和合法可谓“生生法”。即新生命、新事物不断化生。新生命、新事物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15891517.html
  • 商羯罗的解脱观及其思想渊源

    所以就会永坠轮回的深渊之中。   根据上述所引,对于商羯罗所描述的轮回的循环过程,我们得以总结于此:   诸业→身体→对喜爱或不喜爱之物的经验→贪欲和嫌恶→诸行为→善业与恶业。   根据商羯罗的...

    孙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691538.html